為什麼蜂蜜會結晶? 蜂蜜結晶怎麼辦?

2020-07-29
為什麼蜂蜜會結晶?

 「蜂蜜結晶了?這是壞掉了嗎?」
其實不用擔心!蜂蜜結晶是一個天然又正常的現象

小知識
結晶蜂蜜 ≠ 變質
結晶蜂蜜 = 蜂蜜的天然特性

蜂蜜的主要成分是「果糖」和「葡萄糖」。
當蜂蜜裡 葡萄糖比例較高,加上低溫環境(像是冬天),葡萄糖就會慢慢形成白白細緻的結晶,看起來像奶油或棉花糖一樣。

眾多種類的國產蜂蜜中

⭕龍眼蜜→因天然果糖比例較高,表現出較不易結晶的特性
不易結晶的花蜜,臺灣較具代表性的是 龍眼蜂蜜、蔓澤蘭蜜 二種。花蜜在小蜜蜂採集前,花朵本身自然分泌出的『果糖』比例多寡,就是蜂蜜『不易結晶』的關鍵因素,而蜜源植物 - 龍眼開花時的花蜜,便是少數「天然果糖」含量相當高的花蜜。

⭕荔枝蜜、百花蜜、咸豐草蜜,尤其是烏桕蜜因葡萄糖比例較高,就很容易衍生結晶現象

也就是說,蜂蜜中果糖、葡萄糖「相對比例」的差異,造成了蜂蜜的結晶現象

👉結晶與否→不影響蜂蜜的營養與品質,只是物理狀態的不同而已。



蜂蜜結晶怎麼辦?

你家的蜂蜜結晶了嗎?
白白的、倒不出來,像奶油一樣?
別擔心~不是壞掉,也不是假的! 這是天然蜂蜜的正常現象~

隔水加熱將蜂蜜隔水加熱,使用 40~60°C的溫水,蜂蜜會慢慢融化為液態。 請勿使用過高水溫,以免破壞蜂蜜酵素。 

直接食用結晶蜂蜜可直接食用,建議塗抹在麵包、吐司、饅頭上,或加入飲品中。(結晶的冬蜜當吐司抹醬非常好吃!!) 




✨ 蜂蜜的原料:是花蜜

由於花蜜的成分內含 
 雙醣(蔗糖)
⭕ 單醣(果糖和葡萄糖)

所以花蜜嘗起來才甜甜的,為蜂蜜的原料。

花蜜成分隨蜜源植物種類而不同,環境、氣候、溫度等多種因素,都會影響花蜜所含醣類的相對比例,而各種不同的蜜源不同的花朵,在不同的開花階段,花蜜中所含的醣類比例、營養成份更有所不同。

唯一不變的,就是小蜜蜂們都很愛吃又挑食,而且專門只挑最香甜的花蜜吃!小蜜蜂們出外採花,吃了甜甜的花蜜再帶回巢中釀造完熟,就是大家所熟知的「蜂蜜」。而花蜜中的多種「醣類」的比例,就是蜂蜜「容不容易結晶」的關鍵喔

▲小蜜蜂愛鑽進花朵裡,努力的採花蜜回巢


冬天蜂蜜易結晶 ?! 


低溫 + 葡萄糖比例高 = 容易結晶

結晶的蜂蜜,有時入口即化,像綿密的棉花糖;

有些則呈現細砂口感。不同花種、不同氣候,會造就不同的結晶風貌。

葡萄糖在低溫及適宜的水分條件下容易結晶,蜂蜜中的雜質如小顆粒、花粉或氣泡等可作為晶核,葡萄糖分子則附著於晶核上規律排列,最後自蜂蜜中析出形成結晶體,而結晶體的粗細度,會因為蜜源植物、區域、氣候及採收時段而有不同的差異,而蜂蜜結晶並不能做為品質優劣的依據。

所以,蜂蜜中「葡萄糖」的相對比例越高,低溫儲存時就更容易結成顆粒狀結晶體,也因此,大多數的蜂蜜都『很容易結晶』。


容易結晶的烏桕蜜,結晶如白雪般細緻入口即化,棉花糖般的清甜香氣深受大眾喜愛
▲容易結晶的烏桕蜜,結晶如白雪般細緻入口即化,棉花糖般的清甜香氣深受大眾喜愛



氣候不美麗,難得一遇「結晶龍眼蜜」


曾經於(2020年)氣候異常,龍眼花期提早兩週,又碰到下雨落花,開花狀況甚不理想外。三四月時更受低溫干擾,日間不到26度,盛花期的流蜜點恰好處於異常的「低溫流蜜」狀態。

除採蜜時間、次數拉長外,加上採蜜期適逢幾場大雨,花蜜被雨水稀釋,蜜蜂採回來的花蜜含水量大,在蜂箱裡由蜂群乾燥、釀造後更嚴重縮水,產量出奇的少,只剩以往的兩三成。

特殊「低溫流蜜」龍眼蜜特別早的花期、特殊的氣候,不同以往的低溫流蜜,讓龍眼花蜜中天然果糖的含量特別低,在小蜜蜂們的釀造下,葡萄糖比例相對提高後,造就了龍眼蜜跟以往的特別不一樣-『特別容易結晶』

蜜蜂於龍眼花上吸舔花蜜,龍眼花本為高溫流蜜,2020年呈現異常低溫流蜜,讓今年的龍眼蜂蜜「特別容易結晶」
▲蜜蜂於龍眼花上吸舔花蜜,龍眼花本為高溫流蜜,但於異常低溫流蜜,會讓您手上的的龍眼蜂蜜「特別容易結晶」


來源出處:
南一化學教學誌 蜂化學
台灣最重要的蜜源植物~龍眼
真的假不了,解開蜂蜜結晶的迷思
龍眼栽培與利用(台南區農業改良場)
採蜜與釀蜜(苗栗區農業改良場)